2007年2月27日星期二

中华文明的过去与今天

前几天偶尔发现我曾经在MSN的共享空间里写过一点东西,那还是一年多以前了呢,转贴到这里吧。

…看到余秋雨在中欧工商学院的演讲片段,觉得很有感触,摘录部分和大家分享。

一、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秘密

第一,统一而延续永久的文字系统。这是中华文明没有灭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原因。文字的灭亡,意味着文明载体的死亡。如果中国不是因为统一了文字,那么很多地方的文字必然在战败后被禁止使用,然后很快就没有人认识了,因此,很多地方的历史也随之灭亡了消逝了不为人所知了。可我们现在读2500年以前孔子孟子的书,如果有一点文言文水平,就会象读乡下的外公给我们写的信一样亲切。一种文字,在几千年的漫长时光里能保持到今天还被广泛阅读、使用,平心而论,这是人类史上非常了不起的文化奇迹。

第二,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,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。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播秋收、精耕细作,强调的是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。不少中国人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,也认为是“客居”,迟早要还乡。 ... 守土为安,对外面的土地不感兴趣,这是沉淀已久的民族集体心理。 ... 再看古代世界,很多军事远征必然会遭到报复,军事报复的第一步就是消灭对方的文明。即使胜利了,也可能是文明自杀。 ... 因为在古代,一种文明超越边界,变成军事工具,要在不同的地方落根,这个文明就很难存活。中国没有发动过这样的军事远征, 为文明的延续保留了实力。

第三,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灭亡,还在于它一直处于有序状态。“有序”的代价是使得整个国家比较保守,不太自由,但“有序”的同时也避免了“无序化损耗”。一方面,自秦代对文字度量衡的统一,自汉代开始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,使得国家即使经历了战争和改朝换代也还能运转有序。另一方面,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,为有效管理提供了丰沛的人才资源和统一的管理哲学。 ... 科举主要考儒家学说。儒家学说恰恰是研究如何治国平天下的学问,和社会管理有关,“专业对口”。这就产生了另一个奇迹:思想延续的奇迹。因为为考试求官,儒家经典被千万人背诵濡养达1300年之久,这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至今的又一重要原因。

第四,中华文明的“中庸之道”的核心思想避免了长时间陷入极端主义。中庸之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弹性哲学,它对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,保持着一种宽容的接纳,有针对性的处置。 ... 中庸之道告诉我们,走极端是错误的。世界其实不是纯白也不是纯黑,而是辽阔的灰色地带。纯白和纯黑至多只是边缘,而且是很窄的边缘。 ... 中国文化对各种宗教似乎都不太认真,这当然是“弱点”,但也是某种庆幸:我们确实不需要那种“认真”,那种“认真”是年年月月的互相伤害,中华文明却靠中庸之道弹性地存活下来了。

二、中华文明的几个缺失

第一,中国缺少一种组合。 ... 文艺复兴为什么可以成功,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美第奇(Medici)家族起了很大的作用。这个家族集权利、财富、文化于一身,在佛罗伦萨完成了一个惊人之举,改变了整个欧洲的面貌。作为当时意大利的银行集团,美第奇家族可谓富可敌国;这个家族同时是佛罗伦萨的统治者――家族里有人作教皇;更重要的是美第奇家族沉迷于古希腊文明,办了柏拉图学院,雕塑学校等。他们发现一个13岁的男孩很有艺术天赋, 就供他吃、穿、上学,这个人就是米开朗基罗――改变了整个欧洲雕塑历史的人;他们重用达芬奇,培养了近代欧洲第一代重要的艺术家。佛罗伦萨的居民一开始不见得会佩服艺术家,但他们崇拜贵族,于是尽力模仿贵族的一切:造房子按贵族的造,过日子按贵族的过,于是以贵族为中介,新兴的文明发扬光大了。这种权利、财富和文化的组合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。中国的权势力量始终在为争权、保权而奋斗,玩弄文化只是一种装饰;中国的富豪有时也收藏一些文物,但无心营造公众文化;中国的文人要么做御用文人,要么就孤寒清流,从未实现过在权利和财富支持下的人格独立。因此,在三者割裂的情况下,难成文明转型和文化创新的大气候。

第二,中国缺少一种大学。欧洲许多大学几百年来培养了大量既有独立判断能力,又有广泛公众信誉的知识分子群体。在近代蔡元培先生曾提倡过,但很快被政治运动所席卷。康德说: 法国启蒙主义者最大的优势是把高层理性渗透到日常生活中。中国的知识分子不考虑这些问题,高层理性永远是高层理性,和日常生活没有多少关系。中国知识分子更多的是在闭门造车,或在小范围内互为观众,互相消耗。我们的大学在纷纷庆祝的时候,欧洲的好多大学安静地度过了它的几百周年。 ... 大学本是现代社会精神文化的重心所在,大学不崇拜外在的多种中心。没有这种安静的重心,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就会在热闹的权力文化和经济浪潮中失重。中国的大学虽然不少,但缺少大学应有的文化伦理。

第三,中国缺少一块“石头”。北欧一些国家的祖先都是打家劫舍的海盗,然而现在那里却找不到一丝一毫海盗的痕迹,人们都非常文明安静,信奉宗教。这个转变是怎样产生的?从冰岛火山断裂处的一块“法律石”可以得到一些启悟。当年的海盗也有利益纠纷,需要评判,一年一度,海盗头子都要到法律石面前,让一个德高望重的人裁决他们的是非。裁决就要讲理性和公平,多年以后,他们开始怀疑自己过去尊奉的为家族复仇的最高道义。法律石年年在那里审判,昔日的英雄豪杰感到了自己的毛病,于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再那样。 ...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义精神,最后总是在武侠复仇、好汉结拜中得到弘扬,其实这种精神也需要受到“法律石”的一一评判,但这样的评判并没有在中国发生,因此,法制意识一直稀薄。直到今天,人们仍然不喜欢通过司法起诉,而更喜欢逐级上访,这是古代“拦轿告状”的现代版,与法治背道而驰,而我们又总是纵容这种行为。其实,矮化法制就是矮化现代文明。

最后,中国缺少一面“旗帜”,就是像欧盟蓝旗那样的民族和解的精神旗帜。我们在历史上曾经自足自大了很久,十九世纪开始受到列强欺负,因此产生了民族主义的高度敏感,这是正义的,无可厚非。但后来,民族主义成了一种非理性的情绪话语,就产生了自身文明的偏狭化倾斜。时至今日,所有的智者都明白,战争只能带来共同的灾难,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战争独大,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真正被消灭。就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战争而言,欧洲打得最惨烈也最出色。但现在欧洲,国与国之间只有一个路牌,就像我们从这个县到那个县一样,没有警察没有岗亭,后来甚至路牌也找不到了,只是到了加油站,还要把这个国家的钱换成那个国家的,当时欧洲人说再过段时间钱也不用换了,果然他们做到了。当年黑格尔强调民族意识,康德和雨果表示不同的意见,认为人类应该尽早在精神上走入大同,呼唤共同的精神,欧洲经过血与火的教训,把英雄史诗交付给康德和雨果的理性。 ... 欧盟总部前面有很多国旗,那些国旗浸染过很多鲜血,而现在它们安安静静地在蓝旗后面列成一排,这是人文关怀的最终奇迹。 ... 当然弘扬民族精神是理所应当的,然而当我们成为世界上一个重要存在的时候,如果仍然是以一种非常对立的情绪来过度敏感地面对周围或远方,反而是把我们自己看小了。在人类终极原则的观照下,追求多元,才有弘扬中华文化的未来。

--对于最后两句个人略有保留,看来还是难以跳出中华民族的固有思维方式 :(

---2007年2月26日 22:27

没有评论: